原标题:古诗词鉴赏岸沙(沙岸泊船下联)
导读: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1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李群玉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处,蟾蜍食渐残。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
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2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裴夷直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
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
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
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
千珠竞没苍龙颔,一镜高悬白帝心。
几处凄凉缘地远,有时惆怅值云阴。
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3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赏析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中秋怀人本是透露着落寞情思,更何况一生波折的苏轼,独自品味着中秋月夜,但是,参悟自然之理的他,却出语峭拔,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悲欢离合,唯希望能够千里共对一轮明月,来传递这悠悠思念,经历了官场起伏的苏轼,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格外显出一种释然的理性。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历代评价: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俱废。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郑文焯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王闿运诵此词,以为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自来未经人道。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4
《中秋夜杭州玩月》——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5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如果月亮总是圆,人间也便没有离别的痛苦,那么所有过往经历的离恨便都成了欢乐,诗人是如此深刻地体味着别离之情,那过往的离恨深入骨髓,让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苏东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试图以此来劝慰自己化解离恨,那么辛弃疾则满满地都是对自然之理的控诉,为什么月要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人要有悲欢离合。
辛词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却在柔媚之中带着英雄的卓荦情怀,这种明显带着英雄矢志之悲的寄远之作,又怎么可能是思念一个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高中古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雨后池上》)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对比解读型。这类试题今年有两种考法。第一种是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另一种是只列出一首诗,再在问题中给出与之相关的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游热荷池上》)
[解析]杜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悲怨低沉。杨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天津卷)
北望燕云不尽长,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日断东西四百州。(汪元量《湖州歌》)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只要联系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则不难发现:汪诗抒发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之情,侧重现实;苏词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三、多维领悟型。这类试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考生可以在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观点,畅所欲言,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例如: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应有去年痕。(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蕴涵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和自信,又有失意和怅惘,更有寻而不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5.阅读下面的诗和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韧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苏轼《东坡志林》:“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解析]此题将诗作与散文联合起来,就苏轼对李、徐诗歌的评价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考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a.同意。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b.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四、诗论延伸型。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卷)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写作者等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7.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如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志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注:①寒: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情写景,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①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皇宫景象。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皇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五、版本评点型。对诗词版本的理解,无有定论,思维上可以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例如: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福建卷)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时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所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当然这里也可以说“雁别秋江去”更妙) 太多了。。网址。。
咏松诗词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咏松诗词赏析诗歌,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松诗词赏析 篇1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自杜荀鹤《小松》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参考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创作背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
咏松诗词赏析 篇2
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唐代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译文
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注释
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罾(zēng)舡(chuán):渔船。罾,鱼网。
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飞:一作“非”。
沙觜(zuǐ):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赏析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咏松诗词赏析 篇3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翻译
把松树拿到集市上去卖,我相信你的真实用意是好的。
你想把这生长在深山溪边耐寒的松树,卖给富贵的人。
窄长的松叶虽经过几度风霜,但春天开放淡淡的花儿不好看。
都市长安历来喜欢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李花,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
注释
寒涧树:指松树。
翠楼:华丽的楼阁,又指旗亭酒楼类场所。
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徒:白白地。
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
鉴赏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创作背景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咏松诗词赏析 篇4
五粒小松歌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翻译
前些时候谢秀才与杜云卿叫我写《五粒小松歌》,我因为选编书集事情较多,没有时间写诗,经过十天,勉强写出八句,算是完成友人的意旨。
小松树像一条小蛇,满身蛇鳞,蜿蜒曲折,新嫩的松花松果像清香的米粒,被仙人当食物采摘。
那松叶浓绿有光,像在水中浸过,一束束龙须般的针叶,整齐得像用剪刀剪成。
小松树的主人壁上高挂着州邑地图,主人堂前进进出出的多是俗儒。
月明露白的秋夜,小松树似在流着泪滴:“山石和溪云,你们是否还肯写信来对我眷顾?”
注释
选书:按一定标准,选辑某人的作品,编集成书。
曲辞:这里指诗歌。
蛇子蛇孙:比喻小松枝干。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龙髯:龙须,比喻松树的针叶。
州图:州县的地图。
溪云:山涧的云霭。
书:书信。
创作背景
据诗序可知,此诗为友人所作,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以后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之职时期。
赏析
此诗前半首咏小松树,形容小松的姿态。五粒小松,即华山松,生长在深山中,石笋相伴,溪云回护,迎风挺立,经霜常绿,舒展自在而富有生机。但是,五粒小松一旦进入主人的深院,移栽如盆子,细丝捆束,铰刀修剪,失去了自由生长的可能。诗人在小松树的姿态描写中,已经将自己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感受注入,意含象中,寄托遥深。
后半首写小松树不得其所,它被摆在主人堂前当点缀品,主人壁上挂着粗俗的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小松树在孤独、凄凉的环境里,只能对月坠泪,感伤自己的遭遇,遥想深山里曾经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还忆念它否。诗人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不满现实的束缚压抑,渴望自由的心绪,蕴含于姿态奇特的小松树形象中,思致婉曲,别具情趣,思想和艺术绾合得非常巧妙自然。
全诗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咏松诗词赏析 篇5
题松汀驿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翻译
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注释
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
含:包含。
空:指天空。
苍茫: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海:地面潴水区域大而近陆地者称海。
先见日:因东南近海故。
江白:江水泛白波。
迥:远。
鸟道:指仅容飞鸟通过的道路,比喻险峻狭窄的山路。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古人烹饪时都以柴草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见到炊烟就表示有人居住。
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此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遗逸,隐士;遗才。
五湖:此指太湖。
赏析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在壁上的诗。张祜始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隐居丹阳(今属江苏),其一生行迹主要在苏南太湖附近一带地方。
咏松诗词赏析 篇6
原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翻译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咏松诗词赏析 篇7
松树塘万松歌
清代洪吉亮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千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赤迎日。
无峰无松松必奇,无松无云云必飞。峰势南北松东西,松影向背云高低。
有时一峰承一屋,屋下一松仍覆谷。天光云光四时绿,风声泉声一隅足。
我疑黄河翰海地脉通,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不尔地脉贡润合作天山松,松干怪底一一直透星辰宫。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看峰前行马蹄驶,欲到青松尽头止。
赏析
清代的贬谪之臣多充军新疆。因此,人们一提到新疆,总想那是戈壁千里、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然而,一些躬践斯土的迁客骚人,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优美、奇瑰的境界之后,引起阵阵慨叹,从而忘记旅途艰辛及遭贬的忧伤,挥笔写下了大量传颂千古的边塞诗。洪亮吉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松树塘万松歌》是他流放伊犁,途经松树塘时所作。松树塘在哈密和巴里坤之间。由哈密北上,到达天山山顶,下望便是松树塘。诗写新疆巴里坤松树塘的山峰之异,松树之奇,抒发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作品紧紧扣住峰、松的奇异落笔,可分为两部分。开头至“风声泉声一隅足”,主要写景,具体描写峰、松的千姿百态,浓笔重抹地渲染峰、松的奇异;“我疑黄河瀚海地脉通”至结尾主要抒发感慨,同时又用情感的激荡来衬托景物的奇异。
请看,山峰聚集,青松挺拔,一派葱郁,使人几忘身居塞外;而与峰峦峭壁接壤的,又是没有半点绿色的戈壁,境界自与内地不同。进入山中,则一峰青松笼翠,一峰松顶负雪;松梢沐浴红日,披上一层霞光,松荫浓郁又如雨前黑云。这种色彩的斑驳,望去煞是好看,为松树塘蒙上一层神奇色彩。作者不仅正面描写松树塘的奇异,又以云来衬松,写出动态。“无峰无松松必奇,无松无云云必飞。峰势南北松东西,松影向背云高低。”绘出云在奇松旁缠绕、飞卷、飘动,恰似一幅云松图。“有时一峰承一屋,屋下一松仍覆谷”,写出万松的层次美,众多的青松在峰间姿态各异,富于立体感,更显出奇异,使人如历其境。同时以屋衬松,也增添了生活气息。面对如此奇景,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天光云光四时绿,风声泉声一隅足。”赞叹之余,引起作者的暇想,诗歌过渡到第二部分。
诗人怀疑黄河与瀚海在地下有一脉相通,否则,何以千里戈壁寸草不生,而此处却松青石润、郁郁葱葱!面对如此秀丽壮美的境界,作者心旷神怡,忘记了贬谪的烦恼,旅途的艰辛,“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表现了旷达兴奋的情怀。这正是松树塘的魅力!所以,诗人这种激荡、昂扬的精神境界,又衬托出松树塘景观的奇异以及特有的感人之处。
“奇”是全诗的眼目。峰奇松亦奇,松奇峰更奇。既有正面描绘、渲染,又有云的烘托、风的烘托、泉的烘托。语言通俗而又奇崛,运用同词反复的手法,势如滚珠,绘出峰峦、翠松的千姿百态,气势奔放,动感很强,令人神往。
关于岸的诗句古诗大全
1.带有岸和船的诗句有什么
你好!诗句中直接用船字的相对较少,多以“舟”代替。
常见含有岸和舟(船)的诗句有: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江村晚眺》戴复古: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初入淮河·选一》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南湖》温庭筠: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湖亭望水》白居易: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诗三百三首》寒山: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
《发淮安》杨士奇: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宫词》花蕊夫人: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登河北城楼作》王维: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杜甫: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秋岸》杜牧:河岸微退落,柳影微凋疏。船上听呼稚,堤南趁漉鱼。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钓鱼湾》储光羲: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南园十三首》李贺(其八):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泊舟盱眙》常建: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关于写景的古诗大全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8、《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9、《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5、《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6、《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9、《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带"远岸"的诗词
以下四首~
《迎潮送潮辞·迎潮》
作者:陆龟蒙
江霜严兮枫叶丹,潮声高兮墟落寒。鸥巢卑兮渔箔短,
远岸没兮光烂烂。潮之德兮无际,既充其大兮又充其细。
密幽人兮款柴门,寂寞流连兮依稀旧痕。
濡腴泽槁兮潮之恩,不尸其功兮归于混元。
《晚行赵家围》
作者:王慎中
川广片帆悬,轻霞欲暮天。
蓼花明远岸,芦叶隐低田。
风起青苹上,云归白鸟前。
元多山水意,对此自悠然。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作者: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②。停画桡③,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潼关河亭》
作者: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4.古诗清月岸阳西的诗句
夕阳限近黄昏 --《登乐游原》 代:唐 作者: 李商隐
阵西风吹雨散夕阳水边明--《溪》 代:元 作者: 刘秉忠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旁渡知答春住处 --《楚遥带清江引》 代:元 作者: 薛昂夫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临江仙》 代:明 作者: 杨慎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道吾山》 代:清 作者: 谭嗣同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渡淮》 代:唐 作者: 白居易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送僧归金山寺》 代:唐 作者: 马戴
竹间残照入池夕阳浮--《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代:唐 作者: 孟浩
戍鼓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西江晚泊》 代:唐 作者: 赵嘏
送飞鸟极目怨夕阳西斜--《代寄情楚词体》 代:唐 作者: 李
山密夕阳稀芳草远--《安送友游湖南》 代:唐 作者: 杜牧
横烟秋水疏雨夕阳--《秋霁寄远》 代:唐 作者: 杜牧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初陆浑山庄》 代:唐 作者: 宋问
永愿香炉洒甘露夕阳映东枝斜--《照公院双橙》 代:唐 作者: 李颀
山见云夕阳--《蓝茅茨期王维补阙》 代:唐 作者: 储光羲
万通秋雁千峰共夕阳--《移使鄂州岘阳馆怀旧居》 代:唐 作者: 刘卿
夕阳帆杳杳旧树苍苍--《送李端公赴东都》 代:唐 作者: 刘卿
朝气楚云夕阳映江树--《晚湖口怀》 代:唐 作者: 刘卿
春草连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樊使君登润州城楼》 代:唐 作者: 刘卿
送君醉山郭见夕阳海边落--《热海行送崔侍御京》 代:唐 作者: 岑参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寄刘员外卿》 代:唐 作者: 皇甫曾
丹凤城噪晚鸦行马首夕阳斜--《送崔十三东游》 代:唐 作者: 钱起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 代:唐 作者: 钱起
新月能裛露夕阳照见连处--《江草歌送卢判官》 代:唐 作者: 皇甫冉
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 代:唐 作者: 耿湋
月芳草远身比夕阳高--《登沃州山》 代:唐 作者: 耿湋
相思万道春夕阳西--《江柳送》 代:唐 作者: 戎昱
高树夕阳连古巷菊花梨叶满荒渠--《秋独孤郊居(即公主)》 代:唐 作者: 卢纶
岸芳春色晓水影夕阳微--《黄陂》 代:唐 作者: 司空曙
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遇谷口道士》 代:唐 作者: 司空曙
5.描写水的诗句古诗大全
1、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自:唐朝李白《将进酒》
释义: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自: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释义: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出自:南北朝郦道元《三峡》
释义: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5、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出自: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释义: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6.关于沙滩的古诗
《送殷淑三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
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天明尔当去,应便有风飘。
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白露为霜》
年代: 唐 作者: 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独游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皎然
性野趣无端,春晴路又干。逢泉破石弄,放鹤向云看。
好僻谁相似,从狂我自安。芳洲亦有意,步上白沙滩。
临水兴不尽,虚舟可同嬉。还云与归鸟,若共山僧期。
世事吾不预,此心谁得知。西峰有禅老,应见独游时。
《浣纱女(一作王维诗,题云白石滩)》
年代: 唐 作者: 皎然
清浅白沙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翡翠》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水边飞去青难辨,竹里归来色一般。
磨吻鹰鹯莫相害,白鸥鸿鹤满沙滩。
关于古诗词鉴赏岸沙和沙岸泊船下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